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的一篇散文。
<原文>
旧中涓范君养民,以崇祯十七年夏,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。数年,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,名曰复庵。华下 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;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。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。幼而读书,好《楚辞》,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。为东宫伴读。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,范君知其必且西奔,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,将尽厥职焉。乃东宫不知所之,而范君为黄冠矣。
太华之山,悬崖之颠,有松可荫,有地可蔬,有泉可汲,不税于官,不隶于宫观之籍。华下之人或助之材,以创是庵而居之。有屋三楹,东向以迎日出。
余尝一宿其庵。开户而望,大河之东,雷首之山苍然突兀,伯夷、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,若揖让乎其间,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。自是而东,则汾之一曲,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,如将见之,介子推之从晋公子,既反国而隐焉,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。又自是而东,太行、碣石之间,宫阙山陵之所在,去之茫茫,而极望之不可见矣,相与泫然!作此记,留之山中。后之君子登斯山者,无忘范君之志也。

<翻译>
前朝太监范养民,在崇祯十七年夏天,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。几年之后,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,取名叫"复庵"。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,大多和他有交往;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,尊敬他。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。(他)自幼读书,爱好《楚辞》;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。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。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,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,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,打算尽自己的职责。但是太子下落不明,范先生就当了道士。
华山悬崖顶上,有松树可以遮荫,有地可以种菜,有山泉可以取水,不向官府纳税,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。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,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。(这所住宅)有房三间,面朝东,可以看见太阳升起。
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。开门远望,(只见)黄河的东边,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,(那就是)伯夷、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,(那些山峦)好象拱手站在那儿,(伯夷、叔齐的事)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。从这儿向东,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,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,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,公子归国之后,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。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。从这儿再向东,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,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,离那儿非常遥远,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,(只有)彼此垂泪!我写了这篇记,留在山中。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,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!

<简析>
顾炎武不忘先母"汝无为异国臣子,无负世世国恩"的遗训,始终保持了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,所作诗文多写民族兴亡大事。《复庵记》是作者隐居华阴时所作。这篇文章,表达了明代遗民顾炎武和范养民念念不忘明室,想望恢复故国的思想感情。
全文共分三段。第一段介绍范养民的为人和复庵的创建。先交代范养民在明亡前后的身世:明亡以前,范养民是明廷的内侍太监;明亡以后,他成了道士。为什么要作道士呢?这一悬念引出了下文。交代建造复庵之后从他本来不是道士下笔,写他的为人。他受到"环山之人"的信任尊敬,读书很多,尤爱读屈原那些爱国辞章﹣-《楚辞》。他是同那些一样处于国家民族深重灾难中的人们呼吸相通的,只是在李自成带太子等出奔时,弃家赶赴关中尽职,因为不见太子下落,才暂时在华山隐居为道,其实是志在伺机复国的。
第二段记复庵的自然环境适合隐居。这一段写复庵环境用了一组匀整的排句,意思看去似乎是超然之笔,其实是因为这里不属清廷统辖,是"世外桃源",所以他才流露出安闲快慰的意趣,和惬心适意的情怀。"有屋三楹"二句,为下文铺垫,自然过渡下去。
第三段写作者在复庵开户东望的感慨。用"余尝一宿其庵"一句,引出四层意思:一是远望首阳山,以山峰"若揖让乎其间",表达出范君和作者对古代不食周粟的志士伯夷、齐的仰慕之情;二是远望介山,以"如将见之"一语,表达了对随主同亡共返的介子推的想望、思慕之情;三是写遥望明"宫阙山陵",感到复明无望,使两人感愤交集,相对流泪,遗恨幽幽;四是交代了写这篇题记的目的。
这篇文章写于清初,所以复明思想的表达,总的说是含蓄的,然而针迹线脚又十分清晰。文章通过写景来抒情,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抒发现实的感慨,通过所见所感委婉曲折地传达出遗民心事,表达含蓄深沉的民族情感,爱国思想。借题发挥构成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。文章借写"复庵"的题目,表达了反清复明的思想。
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是逐步深入地显现出来的。首段,写范养民隐居华山创建复庵,写出了范养民竭忠尽职的操守,但"复明"的主旨尚未显现。二段,写华山复庵的自然环境,通过和谐而有韵味的描述,写出了从容自得的情趣,那种得意于摆脱清廷统治的情怀固然跃于纸上,但复明的思想仍有待深入揭示。末段的表达越趋明朗了。层递的写法这一特色在末段表现得更为突出:先借"余尝一宿其庵"一语,真实自然地把作者摆了进去,然后依视线的由近及远,步步深入地展现了两人的胸襟。东望"雷首之山",作者联想起伯夷、叔齐忠贞于商朝的节操,明点出范养民仰慕效法的情志,展现了那种眷恋故国、不事新朝的思想感情;东望"绵上之山",联想起介子推从晋公子随亡共返,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。随之也点明范养民的怀抱。由于"东宫不知所之",他只得入华山做了道士,"志而不遂"。到这里文章更深一层,复明的题意已经显露。极目东望明代故都“官阙山陵”,看不见了,无望了,两人“相与泫然”。明白表达了复明不可期时,两人痛心疾首的思想情绪。在上述层层表达的基础上,文章在结尾处,以明快清晰的语句提出了“无忘范君之志也”的强烈意愿,赞颂了范君的志行,明确显现了反清复明的题意。这样随着视线的远移,感情渐趋强烈,逐层写来,结构严谨,表现力强,使文章思想内容显得格外深沉。自然产生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。
本文写作上的另一特点是: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取材料,剪裁十分得当。作者在复庵开户东望,视野本来极为广阔,但集中落墨的却只在东北方向。仅就这一面来看,自陕西华山到北京之间,千里迢迢,中间可写的山自然很多,作者却只选中“雷首之山”、“绵上之山”和“太行、碣石之间”来写,而且恣意挥洒,充分表达思想感情,尽意才肯罢手。隐居华山的两位明代遗民,日日夜夜情感所系的,不问可知了。至于和主题无关的,即使是名峰仙山,也绝不涉笔。题意鲜明突出,表达精当得体。
应该顺便提到的是,《复庵记》笔锋所向是统治者,并非起义的农民。文中对李自成的态度虽见出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,却绝对掩盖不住本文夺目的光彩,人们是不会减弱对它的喜爱之情的。
<注释>
[1]《复庵记》:选自《亭林诗文集》。“复”,取立志复明的意思;“庵”,多指小茅屋或寺庙,在这篇文章里,指范养民作为道庵隐居的那三间小屋。
〔2]顾炎武(1613-1682):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和爱国学者。起初叫顾绛,明亡以后改名炎武,字宁人,别号亭林,有时自称为蒋山佣。蒋山指南京紫金山,山下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,蒋山佣的意思是明孝陵的仆役。江苏昆山人。亭林学问渊博,著有《日知录》,《音学五书》和《亭林诗文集》等。
〔3〕旧中涓:明朝的内侍太监。旧:指明朝,作者写本文时,明朝已亡,范养民已经作了道士,所以这里称范养民为"旧"中涓。中涓:在宫中主持清洁扫除的内侍太监。涓:洁。
〔4〕以崇祯十七年:以:在。崇祯十七年:公元1644年。崇祯:明思宗的年号。这一年三月,李自成入北京,明思宗自缢而死。四月,吴三桂引清兵进山海关。五月,李自成撤离北京,向山西转移。
〔5〕京师:指明代都城北京。
〔6〕华(hua)山: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,五岳之西岳。
〔7〕黄冠:本指道士的装束,这里借来代指道士。
〔8〕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:才能在华山西峰左侧盖起简陋的房屋。克:能。结:这里是搭盖的意思。庐:房舍,多指简陋的房屋。
〔9〕华下:指华山脚下。华:华山的省称。
〔10〕礼之:指尊敬范养民。礼:作动词,尊敬。
〔11〕方士:有方术的人。旧时这些人往往假借炼丹求仙的鬼话来骗人。西汉时方士很多,后来道教产生,道士就继承了方士的衣钵。
〔12〕涉猎:广泛地读书而不务专精。〔13〕为东宫伴读:指陪伴着太子读书。东宫:太子居东宫,这里指太子。伴读:官名。
〔14〕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:指李自成撤离北京时,把明思宗的太子(朱慈烺lang)和其它两个儿子定王(朱慈炯 jiong)、永王(朱慈熠zhao)都带走了。
〔15〕走之关中:奔走到关中。走:快走,奔走。之:往。关中:指今陕西省。秦时这里有四关:东有函谷关,西有散关,北有萧关,南有武关。
〔16〕将尽厥职:将要(去)尽他的职责。厥:其,他的。
〔17〕乃:竟,竟然。
〔18〕太华之山:即华山。华山西南有少华山,又名小华山。
〔19〕不税于官:不向官府纳税。税:动词,纳税。
〔20〕不隶于宫观之籍:不列入寺庙财产的登记簿里。宫观:道教的庙宇。籍:登记造册。
〔21〕楹(ying):本指堂屋前的明柱,这里用来代指一间房。
〔22〕雷首之山:就是首阳山,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,是中条山的南端,上有夷齐墓。相传商代遗民伯夷、叔齐不食周粟,采薇于首阳山,终于饿死。
〔23〕苍然突兀:青山高耸。苍然:形容深青的山色。突兀:形容高。
〔24〕若揖让乎其间:(这些山峰)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。揖让:主客相见的礼节。乎:于,在。
〔25〕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:(伯夷叔齐的作为)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(仿照着)那样做的。意思是范养民隐居华山,自己耕种而食,不食清朝的官禄,正是仿照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那样做的。
〔26〕汾之一曲:汾河的一个曲折处。《诗经·魏风·汾沮(ju)洳(ru)》有"彼汾一曲"。汾:汾河,山西省最大的一条河。
〔27〕绵上之山:指介山。绵上:古地名,春秋时属晋国,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南介山之下。《左传》僖公二十四年:"晋侯(晋公子重耳曾出奔流亡各国,最后借秦国的力量回国,为晋侯,卒谥文,故称晋文公)赏从亡者,介子推不言禄(不肯说自己的功劳以求禄位)……遂隐而死 。晋侯求之不获,以绵上为之田(介子推的祭田)。
〔28〕介子推:亦作介之推,春秋时晋国贵族。
〔29〕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:意思是象介子推那样随主出亡共返,也是范养民的志向,可是没有达到这个目的。不遂:没有成功。
〔30〕太行、碣(jie)石之间:指北京。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。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。
〔31〕宫阙山陵:指明皇宫、皇陵。阙(que);皇宫正门前两旁的高建筑物。山陵:皇帝的陵墓。这里指昌平的明十三陵。
〔32〕去之茫茫:离那里(宫阙、山陵)太遥远了。去:离。
〔33〕极望:尽力远望。
〔34〕相与泫然:相对流泪。泫(xuan)然:流泪的样子。泫:水珠下滴。